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古称“西海”,蒙古语叫“库库诺尔”,即青色的水。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因盛产湟鱼和湖中岛栖息着各种水鸟而闻名于世。青海湖面积约4625.6平方公里,最深29米。作为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青海湖不仅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是该区域内最重要的水汽源和气候调节器。
【资料图】
人们说:“青海湖中两宝:一是湟鱼,二是鸟”。在青海,无人不知湟鱼,在大饥荒的困难时期,青海湖周边的居民乃至全省人民依靠湟鱼度过了灾荒。
湟鱼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类。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原本是有鳞片的。13万年前,青海湖因地质运动成了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为适应日渐咸涩的湖水,黄河鲤鱼的鳞片逐步蜕化,所以学名叫青海湖裸鲤。
青海湖裸鲤这个名字,一是点出了它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特产,二是说明了它在鱼类中的科属——鲤科裸鲤属。
湟鱼是青海湖唯一的大型经济鱼类,它生活在咸水中,悠然自在,却要到淡水河中产卵繁衍。每年5至7月进入产卵季节,环湖草原上那些流入青海湖的大小淡水河流中,便出现了浩荡的鱼群,它们拥挤在河流中,逆流而上,为的就是把自己的鱼卵产在河流中,在淡水中孵化、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顺流进入青海湖。有关这一壮观景象,在民间有许多形象的描述,例如“半河清水半河鱼”“骑马过河踩死鱼”等。的确,如果在这个季节来到青海湖畔,河中密密麻麻在逆流中奋力游动的鱼群,能让人感受到在生命延续中所蕴含的那种无私和牺牲精神。
每年的春夏之交,青海湖的湟鱼洄游是一件令当地人期待的大事,它意味着接连数月的满目苍凉和零下数十度的严寒已经过去,大地又将是一片葱茏。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冰雪渐渐消融,雨水增多,各条入湖河流的来水量开始增加,这时,湟鱼洄游启程的时间也就到了。
当刚察县沙柳河畔的沙柳花开时,成千上万尾湟鱼游出青海湖,在河流湍急的水势下奋力逆流而上,向着延续生命的产卵地进发,最远的要游100多公里。
沙柳河、布哈河、泉吉河、吉尔孟河、哈尔盖河是湟鱼在青海湖北岸洄游的主要河流。流动的河水会刺激湟鱼性腺发育,当性腺发育成熟后,它们会选择水流较缓,河底有沙石的地方产卵。
洄游是一场充满艰难险阻的生命之旅。在洄游途中,湟鱼要经历拦河坝阻隔、小支流搁浅、鸟类捕食等重重困难,可谓“九死一生”。
每年五六月份,在刚察县泉吉河观景区河道内可以看到,黑压压的鱼群不断地摆动着自己的身体奋勇向前,小一些的湟鱼沿着较浅河边向上游动,成熟大鱼则与湍急的河水不断对抗,奋力翻越一级级人工打造的台阶,生动地再现了“鲤鱼跃龙门”的真实场面。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青海湖湟鱼曾帮助很多青海湖周边的农牧民熬过了粮食短缺的艰难岁月。因而,湟鱼在刚察被称为“救命鱼”。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过度捕捞,青海湖渔业资源锐减,周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为保护青海湖湟鱼资源、修复青海湖受损的生态环境,从1982年起青海省共实施了6次封湖育鱼行动。40多年的湟鱼“拯救”行动,为青海湖沿湖发展带来诸多生态回报,成为海北当地普惠民生福祉。
正值湟鱼洄游旺季,慕名而来的“网红”聚集在泉吉河边直播。来自宁夏的网红薛女士说:“以前在电视里看到过湟鱼洄游的画面,这次来青海是专门给粉丝直播湟鱼洄游的壮大场面,真是让人震撼。”
湟鱼洄游的过程展现着生命的勇敢和顽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到海北刚察一睹湟鱼的风采。在河边观看湟鱼洄游的人们不时发出惊呼声,他们感叹鱼群的壮观、赞美生命的顽强。
湟鱼洄游的阶梯通道,是游客近距离观赏湟鱼洄游景象的最佳地点。而此处,也是湟鱼洄游最艰辛的一段历程。在这里,它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努力,方能冲破激流,顺阶而上,到达理想的繁衍地。
青海湖环湖地区有数十条淡水河与湖相连,其中布哈河、沙柳河、泉吉河、黑马河和哈尔盖河是湟鱼洄游的主要河道,而青海湖北岸刚察县的泉吉河、沙柳河是观赏湟鱼洄游的最佳地点。
在泉吉河,修筑的洄游通道约20阶,湟鱼们需要迎着顺流而下的激流,拾阶而上,颇有些“鲤鱼跃龙门”的韵味,也正是这种韵味,吸引着八方来客前来一睹湟鱼洄游的风采。
沿着河岸向上下游望去,在清澈的河水中,黑压压成群结队的鱼群溯水而来、而去,一拨过去,另一拨紧随而来,源源不断,声势浩大,蔚为壮观。驻足瞩目,几十条、上百条不等的一窝窝鱼群在水流平缓的宽阔河面星罗棋布,并随着波光粼粼的水流在悠闲地晃动、嬉戏、养精神,游客不觉忘情其中,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童话世界。
据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负责人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省上先后6次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湟鱼繁殖能力低、生长缓慢,每年增长50克、每10年大约增长1斤。经40年的立法保护,青海湖裸鲤资源从2002年的2592吨增加到2021年底的10.85万吨,保护成效相当显著。
作为青海湖水、鸟、鱼共生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湟鱼是维护当地生态平衡的关键物种。禁止任何人捕捞,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对盗捕分子进行严厉打击。
如今,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青海湖及入湖河流流域鱼跃鸟翔,生机重现。随着湟鱼数量的恢复,每年来到当地的渔鸥、斑头雁、赤麻鸭、黑颈鹤等鸟类也在逐年增多。
多年的治理和保护,让青海湖取得了水资源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显著效果。如今,青海湖如一个蓝色的宝珠镶嵌在青藏高原,周边草原上暮归的牛羊、随波荡漾的鱼鸥、浅翔水底的湟鱼,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原景观。
【记者感言】
裸鲤——恩泽环湖居民精灵
作为青海版图上的蓝宝石,青海湖因其独特的魅力享誉中外。这如画般的湖景离不开湟鱼的参与。
湟鱼,青藏高原独特地理环境孕育出的水中精灵。它让青海湖更显灵动,也让生活在青海湖周边的居民沐浴着它的恩泽。湟鱼洄游的“奇迹”惠泽环湖地区,不仅令当地经济社会得到有序发展,人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青海湖裸鲤资源量从20世纪60年代不到3千吨增加到现在的近10万吨,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政府的重视、司法体系的健全、执法人员的严格和群众参与度提高的最直接体现。
“一湖一鱼”是上天赋予刚察县的两件瑰宝,也是刚察县独有的文化旅游优势。青海湖的湟鱼回来了,旅游资源也就更丰富了。这里不仅是湟鱼的故乡,也是鸟儿的天堂。湟鱼的回归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每年7月初,刚察县委、县政府都会在沙柳河畔举行“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暨观鱼放生节”,已连续举办了十七届观鱼节活动,已成为青海省知名的旅游节庆品牌,使人们深刻地了解到青海湖湟鱼的习性和重要性,也让社会各界引起保护环境意识,将保护青海湖裸鲤意识深入人心。
多年的治理和保护,青海湖如一个青蓝色的宝盆,草原上暮归的牛羊、随波荡漾的鱼鸥、浅翔水底的湟鱼,构成了一幅青海湖生物多样性和谐共生的大美自然景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