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热点 聚焦 探测 工具 行业 公司 行情 市场 招标
您的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2023-05-24 17:48:06 来源:福布斯

李琳供职于爱思唯尔已有五年多的时间。在本次对话中,她就当下科学共同体提振“科研之信”以及爱思唯尔在中国的使命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与见解。

爱思唯尔(Elsevier)最初起源于400多年前一家小出版社——Elzevir。目前,爱思唯尔旗下有2800多种期刊,在学界和医学界声名显赫——知名学术期刊《柳叶刀》和《细胞》都是由它出版的。在经历了纸本期刊、数据库到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不断转型之后,爱思唯尔逐渐从高质量的学术出版商向知识服务的提供商过渡。如今,爱思唯尔已发展成为拥有学术出版、信息和分析服务、临床决策辅助数字化解决方案等多种业务,全方位支持科学与医学发展的科研信息分析机构。


(资料图片)

随着信息的日益丰富,跨界合作、学科融合、产学研合作也都越来越密切。为了更好地服务核心客户群,爱思唯尔将长期以来的初心、技术以及学术共同体的生态传承下来。“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医疗工作者,他们对于人类社会来讲都是真正的英雄。社会发展主要就是靠他们的研究工作和服务去推动的。让他们能更高效地开展工作,是我们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表示,“我们也更多地希望知识不只是局限在科学家的圈子里。并且,我们还希望更多的政府和机构的决策者,以及产业界和公众对科学研究有越来越强的信心。”

李琳进一步指出,“在不同时代,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方法不一样,科研人员所处的创新背景和面临的核心挑战也不一样。作为一家以服务科学家、服务创新者为己任的公司,爱思唯尔努力与科学共同体中的各方紧密合作,一起洞察和驾驭不断变化的科研环境和挑战,推动科学进步,服务社会。

从实验室走进公众视野的“科研之信”

近年来,随着气候挑战、新冠疫情等全球性问题将曾经显得“遥不可及”的科学研究推向了公众的视野,公众愈发意识到并认可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去年年底发布的《科研之信:公众注视下的科研人员》调研报告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份在爱思唯尔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等机构的共同推动下、覆盖了全球超过3000名科研人员的调研报告显示:全球近三分之二(63%)的受访科研人员认为近三年来公众对科研的关注程度日益提升。在中国,超过半数(56%)的受访科研人员认为近三年来公众对科研以及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关注度均有所提升。受访的中国科研人员认为,科研关注度的提升能够在增进社会效益(55%)、影响政策制定(48%)以及提升科研质量(47%)三个方面带来积极影响。然而,科研工作被骤然放到镁光灯下接受公众审视,也引发了科研人员的担忧。对受访的中国科研人员来说,排在前两位的担忧点分别是公众对科研以及科研开展方式的理解不足(52%)和时间压力(45%)。

“如今,政策在研判、设计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会积极吸纳科研人员的专业建议;社会公众也期望通过科研人员的科学发现和科技创新解决全球性难题。随着需要使用科研成果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更应当对这些科研成果的质量、可靠性和说服力予以重视。”李琳强调,科学共同体中的每一员都应积极思索自己能够做些什么,“科学家期待自己的研究能带来更多的社会价值,他们也非常认同这样的使命。然而,这不只是科学家自身应该去解决的问题,而更是要靠全社会通过生态建设以及对科学家的赋能与服务去共同解决的问题。”

科研生态里的“术业有专攻”

“现在我们谈‘成果转化’。靠单个科学家或研究团队是很难去打通从‘实验室’到‘真实应用’整个链条的。这就需要一个生态,其中的每一员都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李琳谈道。

人类的研究活动归为两类。第一类是“自由探索”:它出于兴趣、好奇,它的作用是推动人类对整个世界规律的认知,并持续不断地往前进,为我们将来解决更多的重大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二类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例如通过一个产品或社会需求去推动基础的研发或研究并以此找到答案,或者是一个国家试图去解决一些产业瓶颈等。

“要想让科学研究的成果推动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就需要去平衡长线和短线。如果我们既要求科学家自由探索并取得重大的理论突破,或在基础创新上面取得成就,又要求他们在企业、产业链或者是国家重大项目上面取得突破,这对科学家来讲压力是非常大的。”李琳认为,两类科研主体的组织模式完全不同,所需要的能力结构可能也完全不同。“不应该把所有来自社会的期盼全部都交给科学家或科研人员。它(成果转化的路径)是关乎生态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支持引导以及生态合作的全体系工程的。”

李琳希望能有一个“技术经理人”的角色,在帮助科学家从其研究的领域、领先性和先进性等方面去进行评估的同时,也对整个市场或产业的效益和潜在的机会去进行评估。“这些领域存在一些断缝空间,可以去做。有的科学家可以成为非常好的企业家等,这非常好。但还有一些科学家就非常擅长专攻科研”。李琳笑道,“是不是可以有一种赋能机构把一些企业家和技术经理人以‘打造团队’的模式,让彼此联通。”

用知识和科学洞见服务中国创新

在谈及爱思唯尔在科研创新生态里的位置时,李琳表示,从早年的“出版机构”发展为如今由数据驱动的“科研信息分析提供者”,爱思唯尔的工作始终都是为了让更多的知识和科研成果被人们所知、所用、所享。

“‘所知’,可以说是爱思唯尔的老本行。无论是我们2800多本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出版,还是用数字化方式提供的便捷的科研信息获取服务,都是在专注于帮助科研成果可靠、便捷和流畅地传递。”李琳说道,“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推动中国科学家和他们所创造的科研成果被全世界‘所知’。”在爱思唯尔旗下期刊所发表的文章里,有超过20%的科研成果来自中国。爱思唯尔在2018年成立了学术期刊“走出去”专家委员会,致力于提升中国科研的国际影响力。截至2022年,全球权威的爱思唯尔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copus收录的中国主办的期刊已经超过1000多种。

“‘所用’和‘所享’则是在知识传播的基础上为中国的科学家、医生、企业研发人员、科研政策制定者等提供一些‘趁手的工具包’,以支持科研创新力的提升。“李琳说。爱思唯尔在去年年底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开展合作,共同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除了向全市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国际前沿科技文献以外,还开展了基于海量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为科创人才发展战略以及城市创新发展的规划、决策和部署提供有力支持。“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所做的不是让知识和信息躺在数据库里被动地等待‘被看到’,而是把它推到城市科技政策的规划者面前,实现‘以数据洞察驱动科技决策、以科学方式规划科学发展’。”

“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离不开科研人员本身对科研事业的信心,也离不开科研资助者、产业界、公众等广泛群体对科研人员及其成果的信任。”在谈话的最后,李琳把“科研之信”总结为“自信”与“他信”两个部分:“在通往科研‘自信’与‘他信’的过程中,爱思唯尔将与其他伙伴共同努力,洞察科研人员的需求,关注他们的挑战,以生态的力量去推动行动,助力科研人员推动科学发展、知识普及并服务社会。”

声明:品牌之声相关资讯来自于被采访对象,非福布斯编辑内容。

精彩内容

标签: